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口呙斜等为主症。古代文献根据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卒中”“偏枯”等名称。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概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二类症状作为辨证与治疗的依据。本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时间
中风病中脑出血,即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和最严重的,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对于脑出血患者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视病人病情稳定好转情况来决定针灸的时间,一般来说,在生命体征平稳最少3天后为妥。
中风病中的脑梗死,即缺血性中风,临床上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多见。在脑血栓形成发病后第一周内,坏死灶中央的脑神经细胞即已经死亡,为不可逆性的损害,但在坏死神经细胞与周围完全正常的脑组织之间有一个范围大小不等的环形“半暗带”。在“半暗带”内有大量受到损害程度较轻、并未死亡的脑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肿胀、代谢紊乱,功能暂时丧失。如临床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可使“半暗带”内大量受到损害的脑神经细胞死亡,坏死灶扩大,使病情恶化。在脑血栓形成的第1周内,坏死灶中央可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半暗带”内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对于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而致的中风病人应及时尽早进行针灸治疗,在发病的第一周内进行针灸治疗较好。针灸早期介入治疗可减轻“半暗带”内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损害,可减轻病残程度,抗脑水肿治疗一般西医在发病3~6小时开始,连续治疗5~7天。针灸治疗应同期进行。
中风偏瘫,不同时期病理机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早期主要病理机制是外侧(伸侧)肌群麻痹,此阶段针灸治疗取阳明经穴为主;而后期的临床表现则以肘腕指关节挛急、足内翻为主,即出现了内侧(屈侧)肌群痉挛的病理改变。这时的病理机制是“阳缓阴急”的状态,针灸治疗时,应以调节阴阳平衡为原则,采用阴阳表里经配穴法。例如:肘臂挛急者,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手阳明经穴的同时,配合取与之相表里的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疗效更显;腕关节屈伸不利、双手握固时,在采用阳经经穴的同时配合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经穴,则效果更佳,如分别取手少阳经的外关和手厥阴经的内关,加大陵透劳宫。而对足内翻的针灸治疗,除了采用阴阳表里经配穴法之外,更能体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理论内容是,采用阴阳跷脉的理论进行配穴的方法。根据其“阳缓而阴急”的病理机制,以及跷脉分主一身之阴阳的特点,通过补阳跷、泻阴跷实现治疗目的。所以,校正足内翻时,除了采用对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刺激作用的足少阳胆经经穴之外,再配合申脉和照海穴疗效更佳。
对各种兼症的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也可以阳经为主,辅以阴经腧穴。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醒脑开窍”法。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治疗,硬瘫电针用连续波,软瘫用疏密波。上肢瘫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瘫用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半身不遂者也可取患侧的井穴,予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头针时可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也可用舌针治疗。在体针治疗时予健侧与患侧肢体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疗效优于只取患侧或健侧者。
语言障碍:患者表现为失误或语言謇涩。针刺予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配风池、哑门、廉泉等穴,也可配舌针。
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二便失禁:水沟穴强刺激,取百会、内关、三阴交“醒脑开窍”,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
针灸治疗中风病在早期介入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之补泻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因人而异。
中风病人在予舌针治疗时要嘱患者不得言语、咳嗽,以防针刺穿透出血,个别有舌痛者,可待痛减后再予治疗。对于神志不清者或烦躁不安者,一定要有其家属配合,方可针刺。 部分中风病人患侧肢体特别是下肢有不自主的突然屈曲内收动作,在针刺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膝关节压紧制动,以防出现弯针、断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