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面瘫的辨证首应分清虚实。大凡病变初起多属实证,多为风邪袭络或热郁经络。若病程较久,或病变的中后期久治而不效者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常为气血亏虚或中气不足。关于面瘫的治疗,应在辨证分型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运用对症取穴与辨证取穴、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法则。具体有疏风、清热、补虚与通络四法。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主穴:下关、地仓透颊车、太阳、颧髎、四白、攒竹、风池、翳风、合谷(健侧)、足三里。配穴:迎香、阳白透鱼腰、水沟、承浆、牵正(颊车与地仓连线中点)、太冲、承泣。每次选用6~8个穴位,轮流交替使用。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加水沟,颏唇沟歪加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恢复慢者加足三里。
以上方法用于治疗面瘫,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但仍有部分顽固性面瘫令医生往往束手无策。下边重点介绍温通法在这种情况下的应用。面瘫患者尤其是顽固性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筋脉空虚,气血闭阻。触诊患侧面部肌肤或松弛浮肿或有硬结,其温度常常较健侧低,惟有采用温通之法,激发局部经气,增加人体阳气,方能祛除顽邪。常用的温通法有:①隔姜灸法,每次从地仓、颊车、巨髎、颧髎、太阳、牵正、下关、阳白、夹承浆等腧穴中选取3~5穴,每穴灸3~5壮,以皮肤潮红为度。②针刺加艾条温和灸法:面部诸穴毫针刺入后不做手法,点燃艾条在面部施以温和灸;远端合谷与足三里亦可施温和灸,若灸后出现循经感传则效果更佳。③火针疗法: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点刺患侧面部诸穴,此法温通作用强。一般而言,头面部不宜使用火针,然而贺普仁老前辈善用此法。特别是细火针(可用毫针代替)点刺面部后亦未遗留瘢痕污点,但一般患者难以接受此法,需耐心说服。④灼针疗法:毫针刺入面部诸穴后,用止血钳夹持点燃之酒精棉球烧红针柄,待针凉后起针。此法类似于温针灸,但面部穴位使用温针灸操作不便,可用此法代替,亦有较强之温通作用。⑤TDP照射:用TDP照射患侧面部,每次30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此法简便易行,但其温通作用不如上述各法强。
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辩证,在此基础上,通过针灸配合汤药,按摩,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才能取得最大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