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医院文化> 健康课堂> 正文

【世界帕金森病日】打破 “手抖” 认知,解锁中西医结合方案

发布时间:2025-04-11 浏览次数: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不仅是纪念首位描述该病的詹姆斯·帕金森医生的诞辰,更是全球呼吁关注帕金森患者、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契机。

今年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日”本期我院脑病科医生和大家聊聊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那么简单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是大脑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逐渐死亡,导致运动功能失控。患者不仅会因‌“抖、慢、僵、摔”‌(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肉僵直、平衡障碍)影响生活,还可能伴随‌嗅觉减退、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据统计,我国帕金森患者已超300万,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2%。随着老龄化加剧,2030年患者将突破490万,防治形势严峻。

一、早期识别是关键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识别症状‌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核心运动症状‌

(1)‌静止性震颤‌

手部、手指或下颌在‌放松状态下‌出现“搓丸样”抖动,活动时减轻或消失,情绪紧张时加重‌。通常从单侧肢体(如一侧手指)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或对侧肢体‌。

(2)‌肌强直‌

肢体关节活动时阻力增大,呈现“铅管样”僵硬感,可伴随肌肉疼痛‌。面部肌肉僵硬导致表情减少(“面具脸”),颈部前倾、躯干俯屈等异常姿势‌。

(3)‌运动迟缓‌

精细动作困难(如扣纽扣、系鞋带变慢),写字逐渐变小(“小写症”),步态拖曳、手臂摆动减少。

起步困难,行走时步伐短小、加速后难以停止(“慌张步态”)。

(4)‌姿势平衡障碍‌

站立时易前倾后仰,转身缓慢不稳,跌倒风险增加‌。

2.‌非运动症状‌(常早于运动症状出现)

(1)‌感觉与自主神经异常‌

嗅觉减退:约80%患者早期出现嗅觉迟钝或丧失‌。

便秘、尿频:肠道蠕动减慢导致顽固性便秘,膀胱控制功能异常引发尿急‌。

(2)‌睡眠障碍‌

典型表现:夜间频繁惊醒、白天嗜睡,快速眼动期出现与梦境相关的肢体抽动或喊叫(RBD睡眠行为障碍)‌。

(3)‌精神与情绪问题‌

抑郁焦虑:约40%患者早期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

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注意力轻度受损,可能发展为痴呆‌。

二、‌治疗手段多元化

1.现代疗法

帕金森病虽无法治愈,但通过‌药物、手术、康复、心理干预‌的综合管理,患者可长期维持生活质量。例如,左旋多巴类药物能有效补充多巴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可显著改善中晚期患者症状,此外,还有以下疗法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能够起到帮助。

(1)经颅磁刺激技术

可通过电——磁转化直接穿透颅骨而作用于大脑皮层,调节大脑局部皮层及相关远隔部位兴奋性,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

(2)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心理CT检测、睡眠治疗仪

可基于科学的评估和检查,为帕金森患者失眠、焦虑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配合睡眠治疗仪可增强放松、镇静波的活动,促使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2.传统中医疗法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中“颤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肢体僵硬、拘挛、震颤等多由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导致。

(1)针药结合

中医治疗多以“补肾柔肝”为法,兼健脾化痰、补气养血、清热熄风等治疗原则,配合医院独特的眼针疗法,对眼眶内外特定穴区进行针刺,能够改善震颤、肌强直等帕金森病症状,针药结合,延缓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火龙罐、督脉灸

火龙罐是一种融合了艾灸、刮痧、推拿等多种中医疗法优势的特色疗法,可有效地舒筋活络、改善气血运行,使筋脉得以濡养,降低肌张力、缓解肢体震颤。

灸督脉可以使气血通畅,肌肉筋脉得养,改善肌肉的挛缩症状。

(3)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药熏洗

以上特色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失眠、便秘、焦虑等症。

(4)中医康复治疗

中医推拿、穴位按摩、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可以维持患者良好的平衡功能和肌肉关节活动度,提高运动机能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