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病科诊室里,72岁的李大爷攥着病历本站在门口,女儿急切地说:“医生,我爸总说‘脑子像生了锈',上周买菜付了钱忘拿菜,昨天居然问我叫什么名字。”李大爷躲闪道:“我没病,就是年纪大了记性差。”
医生随即为李大爷做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医生说出“皮球、国旗、树木”三个词,李大爷只勉强记住一个;5分钟后再问,他竟完全不记得曾听过这几个词。女儿看着父亲迷茫的表情,心酸却又无能为力......
其实,李大爷是全球超过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缩影。这种被称为“记忆橡皮擦”的疾病,会悄无声息地抹去患者的记忆、认知甚至自我认知。因其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正常衰老”,等到确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根治方法,但“早期识别+科学干预”,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帮患者留住更多“记忆碎片”。
一、别等“认不出人”才警惕!5个早期信号要牢记
1.记忆力减退:近的忘,远的记
反复问同一问题,刚做的事转身就忘,但对几十年前的老事却记得很清楚。
2.做事变难:熟悉的事也做不好
计划或解决问题能力降低,比如常做饭的老人,分不清炒菜的先后步骤;难以完成熟悉的任务。
3.说话费劲:找不到词、听不懂话
说话时经常卡壳,找词困难或重复使用简单词汇;别人说稍微复杂点的话,理解起来很吃力。
4.认不清时间和路:熟悉的地方也迷路
分不清“今天是周几”“现在是冬天还是春天”;在常去的菜市场、小区里走丢,甚至走到自家楼下都不认识。
5.性格行为变了:情绪怪、不愿社交
以前温和的老人,突然变得容易生气、烦躁,或者经常闷闷不乐;甚至出现多疑、幻觉等精神症状。
二、光靠“看症状”不够!专业评估尽早确诊
1.神经心理学评估:用“量表”测认知
常用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
2.影像学检查:看大脑的“细微变化”
MRI:能清晰看到大脑是否有“海马体萎缩”——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典型表现。
PET-CT:可检测脑内是否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特征。
特别提醒:65岁以上老人、有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比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病)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认知筛查。
三、早期干预是“关键”!延缓病情进展
1.生活方式干预:运动、饮食、睡眠、社交都要顾
运动:选温和的,练“协调”和“精细”
应选择适合老人的低强度运动,避免复杂地形,可选择平坦、安静的环境进行散步;可扶椅做单脚站立、原地踏步或练习太极,增强肢体协调性。还可以让老人叠积木或做简单手工,锻炼精细动作能力。
饮食:学“地中海饮食”,少盐少糖
重点是均衡营养,推荐参考地中海饮食(深海鱼、橄榄油、坚果),避免高脂肪、高糖、加工食品,控制糖盐摄入,每日盐摄入低于5克,每日饮水1500毫升至2000毫升。
睡眠与社交:睡眠充足,多和人互动
保证7~8小时规律睡眠,避免熬夜;同时多鼓励老人参与社交活动,也能减少孤独感。
2.心理疏导:给老人“安全感”,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因“记不住事”“做不好事”感到焦虑、自卑,家属要做的不是“纠正他的错”,而是“帮他建立信心”:
多倾听:比如老人反复说同一件事,别打断,耐心听他讲;
少变化:家里物品别频繁挪动,作息尽量固定,减少他的不安情绪;
多鼓励:哪怕他只做好了简单家务(比如摆碗筷),也要夸一句“您真棒”。
四、中医视角:阿尔茨海默病可辨证调理
阿尔茨海默病在中医属“呆病”“痴呆”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痰瘀为标,可通过辨证论治实现个体化干预。
1.辨证用药
髓海不足型:表现为健忘、腰膝酸软,予七福饮,补肾填髓;
痰浊蒙窍型:可见嗜睡、舌苔腻,予洗心汤,化痰开窍;
瘀阻脑络型:伴头痛、舌紫暗,予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络。
2.针灸+艾灸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递质分泌,从而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常用穴位可选用:百会(醒脑开窍)、四神聪(益智安神)、足三里(补益气血),配合肾俞(补肾填髓)、丰隆(化痰)、太冲(疏肝解郁)。
艾灸:对于轻度认知衰退的老人,常选百会穴、肾俞穴、足三里、关元穴等穴位,温和刺激调气血。
3.中医功法
太极拳、八段锦及五禽戏等中医功法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以上运动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改善运动功能,拉伸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肢体协调性,结合呼吸吐纳改善脑部氧供,适合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科室简介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在中医药干预痴呆病的方面进行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自主研发院内制剂——健脑合剂。成立中医综合治疗室,拥有多项专科中医理疗康复设备,针对专科疾病开展了拔罐、针灸、耳穴压豆、督灸、火龙罐等特色疗法。